澳門文化旅遊報官網 www.ctnmacau.com
繁/简:简体
2022「幻彩耀濠江」
当前位置:首页>地方 > 甘肅 > 正文

秦 安 文 廟

发表时间:2025-03-07来源:
秦 安 文 廟
安俊維

本文刊登於本報第25期B1文化聚焦
 
中國有很多廟宇寺觀,有佛教的寺庵,有道教的宮觀,還有很多儒家的文廟、祠堂等。文廟是最普遍的儒家文化遺產,從曲阜的孔廟,到南京的夫子廟,從臺灣臺南文廟,到甘肅武威文廟,府州縣皆有設立,東西南北都有分佈。所有的文廟,其建築格局都有著一定之規,圍繞著祭祀與教育這兩個核心功能而營建。甘肅秦安文廟作為典型的縣級文廟,保存較好,遺存豐富,在古建築、地方歷史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價值,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拜謁、參觀文廟,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綿延不絕的密碼。
 
文廟又可稱作“孔廟”,其第一功能是紀念、祭祀孔子。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家、教育家。在群星璀璨的諸子百家中,孔子是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之一。孔子一生不得志,唯有刪定六經、培養弟子這些事,略可寬慰他的心。本來,對死去的人設立紀念的場所,應該叫“祠堂”。但孔子的祠堂被稱作“孔廟”或“文廟”。因為孔子被偶像化了。在新文化運動的倒孔思潮中,孔子被“祛魅”了,也經受住了考驗,他的學說依然有價值,他的人格依然有魅力。孔子和儒家文化給了我們中國人精神的底色。
 
在紛亂的世界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則,只有學習,才能更好把握客觀世界。孔子是終身學習的人,好學不倦。他是追求道德修養、追求真理的人。孔子是萬世師表,而他自己也有老師,而且不止一個,有很多個。春秋末期,儒家和墨家是顯學。但後來墨家衰落了。反觀儒家,仲尼弟子子貢、子夏、子張,後面的子思、孟子各個能夠繼承發展、發揚光大。有點跑偏的荀子也深受孔子影響。秦始皇焚書坑儒,坑灰未冷山東亂,而儒生沒有斷絕。——這和儒家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巨大的關係。
 
 
文化、文脈靠什麼來傳承呢?
 
一曰教,二曰學。
 
教學同時發力,則傳統綿延不絕。
 
幾乎所有的文廟都是廟學合一的機構,即將祭祀與教學結合在一處。各地文廟建築形制也比較相似。秦安文廟始建於金大安年間,經過元、明、清各個時代歷次修繕、擴建,到清道光時期已經形成崇閎壯麗、功能完備的建築群了。秦安文廟保留有元明清三代共5方石碑,記錄了歷次維修的經歷。現今的秦安文廟占地3550餘平方米,保存的古建築有大成殿、東廡、西廡、大成門、泮池等,整體佈局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沿南北中軸線對稱分佈。文廟院內共存9棵古柏,位於大成殿右前方的一棵古柏,極為罕見,高約40米,下身合圍8.3米,蒼勁挺拔,盛夏時節,參天蔽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些古柏見證了一代代讀書人的成長,似乎也散發著師長般既威嚴又和藹的氣息。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整個文廟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息,這是非常利於學習的。學子們噤聲斂息,收了嬉遊之心,才能專心讀書。
 
大成殿座北朝南,面闊五間,通長17.6米,進深四間,寬13.8米,雄偉寬敞,斗拱交錯,飛簷翹角,雕樑畫棟,十分壯觀。大成殿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建,七檁抬梁式架構,單簷歇山頂,上覆綠色琉璃瓦,梁枋構件施彩畫,屋脊飾龍、鳳、牡丹、菊等紋飾,正脊兩端是高高翹起的大吻,中置三獸寶瓶火珠,垂脊和戧脊端口均裝飾脊獸。左右檻牆嵌有琉璃盤龍各一條,左為火龍,右為水龍,都是三爪,盤繞升騰,神態各異。
 
大門上方懸掛的匾額“中和位育”,及兩幅楹聯都是源自於儒家經典,表達了對禮樂制度的推崇和對孔子的景仰:“量合乾坤明參日月,學兼中外道貫古今”;“竣極於天,生民以來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中庸為德,聖之所教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除了秦安文廟建築本身的雄偉,值得一提的還有精美的繪畫藝術。大成殿梁架和斗拱上均保存有明代彩畫,總面積300餘平方米,內容豐富,類型齊全,色彩鮮豔,圖案清晰。彩畫括了和璽、鏇子和蘇式等彩繪的所有類別,圖案主要是龍、鳳、鏇子及花卉蔓草紋飾,色彩以朱砂、石青、石綠、黑色及白色為主。最中心神龕藻井上所繪的3塊龍鳳圖(雙龍戲珠、丹鳳朝陽)堪為明代彩畫中的精品。
 
大成殿內塑有孔子塑像,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殿內四壁上繪有孔子聖跡壁畫。孔子一生求學、出仕、周遊、講學等事蹟都有描繪。孔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很多人認為他是保守的人,其實他既是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有所創新的人,例如“有教無類”。夏商周三代時,貴族是世襲的,只有貴族才能接受教育,從事腦力勞動。從孔子開始,有教無類,農民樊遲,商人子貢,窮書生顏回父子都能接受教育。誰能不說“有教無類”是對傳統的背離呢?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家是非常重視榜樣的力量的。作為陪祀,也有很多儒家的聖、哲、賢位列文廟,如孟子、顏回、曾子、子思等。秦安文廟的東廡西廡皆存,但沒有傳下牌位或畫像。名宦祠與鄉賢祠已不存,但祭祀對象被載入了縣誌。嘉靖戊午年(1588年),名宦祠祭祀的有五位:知縣暢宣、宋珍、徐森,教諭李、胡彌高。鄉賢祠祭祀的也有五位:漢代的太守李翕、征君郭整、晉征君郭荷、唐禦史權皋、尚書權德輿。明代胡纘宗去世後,入祀鄉賢祠。其實,各地的文廟都有名宦祠與鄉賢祠。仰慕名宦、效法名宦,愛國也。仰慕鄉賢、效法鄉賢,愛鄉也。一座文廟,既有名宦祠,也有鄉賢祠,更有諸聖、諸哲,將愛國、愛鄉、哲學思考、現實問題、終極關懷高度統一起來。
 
大成殿西側的“尊經閣”,是秦安縣內有史可考最早的圖書收藏與閱覽場所。從傳世的老照片來看,尊經閣為三層閣樓,一樓門口上方有“斯文在茲”的匾額。1952年以後被拆除,所藏古籍由秦安縣博物館收藏。在明清兩代,尊經閣收藏的圖書,有些是朝廷頒發的,如《禦制訓飾士子文》3部,《禦纂周易折中性理精義》3部,《朱子全書》3部,欽定《詩經》《書經》《春秋傳說匯纂》各2部,《三禮》《義疏》各1部,欽頒《明史》1部,《十三經》《廿十一史》各1部。有些則是由縣學自行購買的。依據留存下來的一冊《求古書院藏書單》考查,求古書院屬於蘭州,且是四大書院之一。而秦安進士趙文源曾任求古書院山長,且他後來做過秦安景權書院(即縣學)的山長。所以,筆者推測這份書單是趙文源帶來的,目的是為了照著書單為秦安的書院採購圖書。不管怎麼說,參考、對標省城書院的藏書單來充實自己的藏書,這是很好的。
 
如今,有很多遊客會來秦安文廟參觀,走走泮池上方的狀元橋,希望自己能像先賢一樣智慧,學有所成,立身顯世,造福於人民。

作者简介安俊维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博物馆馆员,甘肃省作协会员。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澳门文化旅游报"并附文章链接,须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录和转载的第三方内容,本站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亦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属原媒体及作者,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