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化旅遊報官網 www.ctnmacau.com
繁/简:简体
2022「幻彩耀濠江」
当前位置:首页>地方 > 甘肅 > 正文

創作丨「火起來」的甘肅,「活起來」的非遺

发表时间:2024-12-10来源:本站原創
「火起來」的甘肅,「活起來」的非遺
張欣
本文刊登於本報第22期B1文化聚焦

隨著慶陽香包、裕固族服飾和臨夏磚雕入選文化和旅遊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公佈的66個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甘肅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一次獲得了人們的矚目。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甘肅省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人文優勢,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文化樣貌。在這裏,絲路花語延綿不絕,三大高原此起彼伏,黃河文明、佛教文化、敦煌色彩交融共生,他們共同為甘肅文化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孕育出了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香包、繡制與磚雕,花兒、環縣皮影戲、臨夏天啟棍、天水雕漆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然在人們的生活中上演,延續著傳統文化的根系。
然而,在文化資源極其豐富的當下,如何將富有地域色彩的非遺傳承下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非遺具有地域性、流變性與活態性,且由於非遺傳承人、空間等的限制,非遺的發展往往被局限在某一地區或群體內。從甘肅省的非遺統籌管理來看,其有效利用現代技術保護非遺傳統的同時,又大膽創新,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新時代的“活水”,煥發了非遺的新生機,為文化發展開闢了新的天地,有效激發了傳承的新活力。

打造IP特質,讓非遺既是工藝,也是文創。2021年,蘭州老街將甘肅非遺搬進大眾生活區,花兒、蘭州鼓子、刻葫蘆、香包等非遺文化紛紛亮相,在煙火氣中為來自各地的遊客提供文化體驗感,展現極具“甘肅味”的文化特色。近日,甘肅文旅暨非遺文創大賽在敦煌啟動,來自不同地區及高校的500餘件非遺文創既結合了傳統非遺的文化元素,又考慮了現代生活的需要,使非遺不再被束之高閣,而是飛入尋常百姓的家中,實現了非遺與現代技術、大眾生活的對接。甘肅省通過開辦一系列大型活動,打造了獨屬於甘肅的非遺IP特質。在這一特質下,甘肅省立足於自身非遺文化的特色,一方面創新非遺文化的形式,挖掘非遺的新內容,研發了天水泥塑、慶陽香、蘭州“軟兒梨”等相關的特色化文創品,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非遺工坊展示、多名傳承人現場活態表演、開辦各類非遺文創研發大賽等形式,增進大眾的文化共情與文化體驗感,並借助資訊化優勢提高了非遺的關注度與知名度。甘肅省打造非遺的IP特質是探索與傳承非遺的現代化路徑,其在地域性、品牌性與產業化的鏈條中,完成了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向促進,更重要的是,非遺的IP特質吸引了更多年輕目光,為甘肅省非遺的持續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研發“數字非遺”,實現非遺的線上表達。打通數位化技術與非遺的跨界合作是甘肅省非遺傳承與發展體系中的又一特色。2017年,國家出臺《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引導傳統文化走向數位化的發展道路。甘肅在數字時代的引領下,也積極構建“數字非遺”,實現非遺的重現與傳承,敦煌彩塑便是最好的例證。在敦煌彩塑的資訊建構與存檔系統中,數字博物館、數字圖書館等智庫的使用不僅覆蓋了敦煌文物的龐大體系,實現了非遺的共用與傳播,也為訪客線上上訪問和流覽敦煌壁畫等提供了極大便利。“數字敦煌”已逐漸發展為“數字甘肅”。慶陽市環縣道情皮影與西北師範大學聯合構建了“環縣道情皮影數位化管理系統”,以數位化的方式簡歷皮影資料庫,並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的連袂。除了非遺中各類文化建立自主資料庫,甘肅省還積極開通了非遺欄目網站、微信公眾號“隴上非遺”“天工文化”、微博用戶“甘肅省非遺保護中心”等。這些“數字非遺”的運用主要發佈具有甘肅特色的非遺文本、圖片和視頻等,同時也構建了溝通平臺,加速了甘肅省非遺發展的“彎道超車”。

織好網格體系,促進“非遺+”的發展。甘肅省在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種“非遺+”的表達,構築了“產—學—研”與“文化—經濟—民生”的動態發展體系。從文化傳承來說,甘肅省鼓勵具備條件的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等開設與非遺相關的專業課程,建立教學基地與研究基地等。例如,甘肅省民族師範學院舞蹈專業便開設“龍頭琴彈唱”“甘南藏族民歌”等相關課程;西北民族大學、蘭州交通大學、蘭州文理學院和龍東學院等四所院校與非遺傳承人積極合作,落實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畫,其中涉及剪紙、木雕、刺繡、隴劇等專案;蘭州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在甘肅省及省內高校的一系列行動下,非遺在大眾中間掀起了一股熱潮,非遺傳承的隊伍不斷壯大、對非遺的研發不斷深入,促進了非遺的全面發展,甘肅的非遺傳承不僅關注當下,也觀照非遺的未來,在“產—學—研”一體化的聯動下,實現了非遺的有機發展。從經濟發展來說,甘肅生通過非遺的傳承與發展調動起了文化產業的活力,從牽動了經濟的活態發展。在“非遺+”的影響下,甘肅省調動起非遺周邊的經濟發展,從而在以文化促經濟,以經濟強民生的模態中實現了良性迴圈。近幾年,在非遺產品的宣傳中,甘肅省支持的“GO DAY歡樂年貨節”“雲購非遺——非遺購物節線上直播活動”等大型線上活動,向外展示甘肅省非遺產品魅力的同時,在網紅帶貨、傳承人直播、與網友互動等方式中,擴大非遺的經濟效應,為人們提供了眾多就業崗位。
2021年,甘肅省26個國家級、省級非遺專案約128人、隴西臘肉、慶陽香包等40類約1500件非遺產品參加蘭州老街的非遺展示活動;2022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中,甘肅省3049件非遺精品,64名非遺傳承人亮相;甘肅省已設立54個人省級、107個市級、224個縣級非遺展示場所,並出臺二十餘個地方性非遺管理檔;甘肅省成立93家省級及以上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吸納2033人就業……截至目前,這些數字在甘肅省政府及人民的努力下,還在不斷更新。回首歷史,是多彩的敦煌畫卷、壯麗的錦繡河山、多樣的文化等非遺審美賜予了甘肅厚重、綿長的文化資源。立足當下,非遺是古老文化的根系,更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根基,甘肅省正回應國家號召,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有機發展刻進省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體系中,以傳承非遺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面向未來,非遺雖是“古董”,卻並不守舊,創新應始終為其注入活水,甘肅省應該繼續發揚其創新精神,抓住非遺發展的機要、緊貼時代發展的脈搏,行進在更加光明的道路上。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澳门文化旅游报"并附文章链接,须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录和转载的第三方内容,本站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亦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属原媒体及作者,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